一.抓机制,强保障
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的通知》《关于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根据疫情形势变化,适时调整重点监测区域和服务对象,按旬开展返乡务工人员监测,全覆盖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全年累计有返乡务工人员24.59万人,累计外出返岗转岗和就近再就业22.32万人;深入实施就业服务暖冬行、就业援助百日攻坚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最早开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热线,并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十条措施,全方位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1311”服务;以“八大员”为主实施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兜底安置就业2.99万人,黔南州累计收集储备就业岗位22万个,有效保障高校毕业、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
二.抓统筹,强调度
建立保就业工作数据台账,明确城镇新增就业、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等9项可实时监测重点指标,按月调度,按时序推进落实。此外,除开展常规职业技能培训外,州级统筹东西部协作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1000万元,实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职业技能培训,涉及电商直播、建筑施工等11大类62个班次3000人;以“吸引1万名州内外大学毕业生留在黔南、回流家乡”为目标,首次拿出不低于50%就业见习岗位面向“四化”企业招募,协商单位提升见习待遇,累计征集州内重点企业、金融机构、医疗机构等“金牌见习”岗位699个,其他见习岗位3300余个,总计安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近2000人。
三.抓服务,强质量
着力强化“政策找企业”服务,研究制定社保援企纾困政策服务办理指南和“五直达”联系服务机制,推行网上办、掌上办、追踪办,形成一整套“政策找企业”闭环机制,让企业第一时间享受政策红利;积极推进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提升,从对口帮扶、校企合作、稳岗帮扶、训后输出“四位一体”共同发力,围绕“8个有组织输出渠道”和“11个全面”不断深化劳务输出。全年返岗和新增省外就业农村劳动力总计19.37万人,有效推进组织化程度工作开展。同时,实施常态化保用工行动,通过入企调研走访提需求、动态监测提供给,搭建就业招聘、现场面试、线上匹配等供需平台,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
四.抓平台,强基础
着力推进驻外协作站建设,启动建设黔南驻宁波等劳务协作总站,并根据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分布情况建设若干个区域分站,落实人力物力保障协作站正常运行,黔南州已建劳务协作站32个。同时,积极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全覆盖,扎实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主体规范化建设,培育一批服务质量高、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评选表彰100名优秀“带头能人”,启动实施“带头能人”千人培育计划,黔南州“带头能人”总计达1472名。
五.抓品牌,强效应
扎实开展劳务品牌培育行动,围绕“一县一特”目标,推出“一个劳务品牌,一张就业名片”主题宣传,充分挖掘培育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输出领域劳务品牌,品牌数量达到15个;着力打造“天眼技工”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深入实施“贵州技工”品牌培育行动,联合推进“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培训,在全省首次开展“天眼技工”职业技能培训品牌评选活动,形成一批以桥城家政、物流工匠等“天眼技工”冠名培训品牌23个;大力实施政校企金牌就业行动,建成黔南州首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与广州广电城服集团共建“黔南州就业培训供给基地”“广州-黔南劳务协作示范点”,开展金牌安保、金牌见习等专项工作;携手黔南职院及广东、浙江两地多家企业签订政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共提供金牌就业岗位1260个,实现金牌就业800余人。
黔南州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实现新跃升,力争城镇新增就业实现6万人以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