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的调研点在吉阳区的罗蓬村和育才生态区的马亮村,两村相隔甚远。农村的风景的确很赏心悦目,入眼的除了现代感的楼房,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槟榔树和稻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宁静而祥和。
罗蓬村村貌
马亮村村貌
两个村委会的办公楼条件不错,村里都有一些公共设施,如篮球场、文化室、露天的健身器材等等,也有村民们固定的“八卦地”,或是某棵大树下,或是某间小卖部门前,三三两两,聊天打牌,在调研队员们走村串户时,村民会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队员们,但却甚少有人开口询问,估计是见的扶贫队伍太多,已经没了问的欲望。反而是孩子们比较直接,看见队员们穿着统一的蓝马甲,会好奇又羞涩地看着,大胆一点的会走过来问:“你们来这里干什么?”纯真的眼睛,甚是可爱!
要说乡土特色,短短的调研期间只能一窥一二。罗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感触最大的是政府为村户统一修建的厨房和卫生间。由于分批建设,13个村小组修建的厨房和卫生间的风格、格局和面积不尽相同。虽然政府的建设初衷是用作厨房,但是也有村民用来作为卧室,因为家里人多房少。有用作厨房的部分村民向我们抱怨说厨房设计的不合理之处,或是通风问题,或是布局问题。在调研期间,队员们还了解到政府要求村民把鸡舍拆掉,因为各种材料搭建而成的鸡舍五颜六色,影响村容村貌,对此,村民意见很大。
罗蓬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之一:政府出资统一修建的、不同批次的厨房
马亮村也在进行村容村貌的整改,具有自身明显的特色,小矮墙与特色图案的结合彰显出浓郁的黎族风情;九成以上的村民姓“董”更是体现出这个村子的与众不同。但在走访中,队员们也获悉了村民对“创文巩卫”的意见,政府要求村民把房前屋后的“杂物”清理掉,要求门前不能晾晒衣物等,对此,村民表示不能理解。村干部都是志愿者,动不动就要去扫街扫村,他们也很无奈。
调研过程中我们恰巧遇上一户村民在办“洗床”酒,根据黎族的习俗,出嫁的女儿在娘家坐月子对娘家人来说是倒霉的事情(因为会见血),因此出嫁的女儿必须在娘家办一场“洗床”酒,并且要邀请全村人吃酒,以“洗”去娘家人的霉运,保娘家人的安康。
在欣赏乡土风情之余,队员们也没忘记此行的目的——进行精准扶贫调研。在罗蓬村开始调查时,领导们很配合,告诉队员们每天上午我们的调查对象都会集中在村委会参加脱贫项目的培训。这让队员们很兴奋,那岂不是守株待兔就好了,后来竟得意忘形地开展了集中填答。可现实给队员们泼了一盆冷水,集中填答效果极差、效率极慢!小组讨论后调整战术,跟村小组的组长联系,请组长带队员们挨个去贫困户的家里进行家访。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好方法!顺利的完成了罗蓬的调研,除去一些总是不在家、听不懂普通话(老人)、家里有恶犬等少数户数外,基本上完成了对村委会名单上的贫困户的调研。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马亮村调研,效果也是极好!
两个村的扶贫项目也各有不同。相比之下,罗蓬村的扶贫措施更多也更实际一些,除了一些物质上的帮扶,还注重技能上的培训,村委会每天上午都会组织贫困户到村委会的会议室参加扶贫项目的技能培训,有面点制作技能、芒果种植技能等,来参加的贫困户每人每天还有误工补贴。村委会还和企业合作,为贫困户提供公益岗位。此外,村里还有农业合作社,有养殖黑山羊和种植南非叶等集体经济项目。而马亮村除了物质帮扶外,还有每周一次的贫困户交流会,没有农业合作社,也没有一些集体经济项目,加上山多地少,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在调查过程中,队员们也听到了一些真实的声音,有来自贫困户的,也有来自非贫困户的,有来自老百姓的,也有来自村干部的,说的最多的一是贫困户的“真假”,二是扶贫项目的“好坏”。正应了那句扶贫标语“扶真贫,真扶贫”。不禁反思,政府经过调研取证确定下来的贫困户为什么老百姓还是有意见?辛苦实施的扶贫项目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不满意?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十几天的调研下来,有知识上的收获,也有眼界上的开阔,一路走来,欢声笑语不断。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人,工作时认真,玩起来很疯!感谢一路上帮助调研的区、村干部们,感谢积极配合的被访者,感谢遇到的所有人和事。调研队员们定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合影集锦“美丽三亚”精准扶贫调研队
(文字:黄慧 图片: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