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有一个民族,他们这里一直遵循着传统,男耕女织,织锦制陶,在这片土地上过着恬静平淡的生活。黎陶,一种古朴用泥土烧制而成的陶器,它既没有精美别致的纹案,也没有巧夺天空的雕刻,有的只是,对于生活功能最本质的需求。
在过去,黎陶是黎族人家中必不可缺的生活用品,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烧制。在这质朴手艺中有一条独特的规定,黎陶技术“传女不传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中的陶器往往会与其他村民们进行物物交换,以此完成生活基本需求。泥土是最自然的存在,无论古往今来,正是这随处可见的泥土恰恰承载了人们的辛勤和欢乐。如果说传统陶艺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集结,那么带有些粗旷的黎陶也许就是尘封黎族那些流淌岁月的不二容器。
完成了水富村的调研之后,石碌镇团镇委书记钟传平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石碌镇保突村——一座位于县政府以北5公里左右的黎族村,与保突村第一书记李书记进行了简要的会谈,初步了解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陶艺的一些情况。而后,我们又去参观了黎陶合作社,并听取了刘梅珍社长悉心、热情的介绍。
通过参观,我们了解到,作为黎族制陶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保突村,制陶文化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手工制陶工艺——粗陶,手工,明火。负责人介绍,黎族制陶原始目的是为了满足黎族人日常生活所需,如保存稻谷等,现保留最原始的陶器主要有缸、罐、碟、壶、瓶等,当然,随着黎族文化的发展,审美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黎族人逐渐在这些陶器上制上一些动物,如青蛙(代表风调雨顺),龙(图腾),还有黎族的文字等等。后来,黎族的陶器,也逐渐从生活日用所需变成了具备一定交换功能的物品,黎族人民用它们与周边的村民交换粮食、衣物等,黎族陶艺也成为黎族人的文化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黎族陶艺也被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中。
幸运的是,黎族制陶工艺并未被人们遗忘,2005年,羊拜亮——成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开始,为进一步发扬、传承黎族传统文化,经保突村村委会提议,保突村成立了制陶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初共有社员7名、共出资65万元。2014昌江县委县政府又投入180万元建设包括传习所、炼泥房、展厅,练泥机、气窑等设备,充满了民族风情,具备生产、销售、展览等多种功能的新制陶馆。如今,制陶馆已经成为村民致富、贫困户脱贫、黎族陶艺被传承和与市场、世界接轨的新场所。我们相信,黎陶见证了黎族的成长,也一定见证黎族的发展,以及黎族美好生活的到来。
(文/图:昌江调研队 编辑: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