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黎廊,美丽昌江”是我这么几天开展调研工作以来,对我们的调研地点——昌江县,最深刻最直白的印象与感受。我们昌江调研小组主要调研的地点是昌江县十月田镇万善村和昌江县石碌镇水富村。
在去水富村之前,我通过网络粗略得了解了一下水富村的情况。水富村原来并不是一个老村,相反的它是一个新兴的十分“年幼”的那么一个村子。水富村的前身是位于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处的昌江县王下乡,那里群峰叠翠,林海浩渺,是我国热带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它也是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森林覆盖率99%的背后,是全乡仅有1000多亩耕地,人多地少的严酷现实。多年来,王下乡黎族群众烧山种稻、焚山而猎、砍山为柴。原始的山栏稻种植方式,不但无法让村民“吃得好”,而且日益让脆弱的生态系统“吃不消”。2003年,昌江在全省率先探索“生态移民”模式,将王下乡牙迫村整村搬迁到县城所在地石碌镇。60公里,10年光阴,彻底改变了这个昔日贫穷、封闭的黎族村寨。
(乡村环境)
我们坐车进村,随即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以及路边村民家门口种的两排黄花梨树,一棵棵黄花梨树笔挺有序得站在道路的两侧,就像我们的边防哨兵守护着海南岛一样守护着水富村,守护着水富村的村民们。黄花梨树的后方,家家小院规划整齐得排列着。我所看到的每家每户,门前基本都有一个由竹条编成的篱笆,里面圈养着鸡、鸭、鹅等家禽。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心生疑惑:从目前我亲眼所见的水富村村貌真的很难将之与贫困村联系在一起,村民们的生活看似也都不错,那为何水富村仍是一个贫困村呢?
(小猫)
怀着满心的疑惑,我和我们调研小组的成员们一起开展了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和村民们深入交谈后,我才知道原来水富村虽说是政府早在2003年就已经为全村搬迁做好了万足的准备,不仅花了上千万元征好了生产、生活用地,还为每户村民免费盖起了砖瓦房,甚至还为村民们准备好了农具。但是,由于自然生产环境的限制,目前,水富村的水资源十分匮乏,不管是生活用水还是生产用水都是村民们在实现全村脱贫目标路上的巨大绊脚石。更甚,有的村民说:“如果解决不了水的问题,那么我们脱贫的路,势必是非常漫长而艰难的。”确实,正如我们所访村民所说,水资源的匮乏不仅仅限制了水富村的农业生产发展,也给村里发展工业设下了几乎无法实现的前提条件。由于缺少水资源,农作物里村民们只能以种点甘蔗为生。政府也考虑到水富村的特殊情况给村民们发放一些鸡苗、鸭苗、小猪仔之类的家禽,以此增加村民们的额外收入。所以,我们一进村就看到几乎每户人家都圈着篱笆养着鸡鸭的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走访过程中,不经意间会有几条不知是谁家的壮硕的大黄狗迎上来,在你面前摇前头摆尾并不断地发出亲切友好的轻吠声。有的村民在房前,还种了菠萝蜜树,树上挂满了饱满大个的菠萝蜜,细嗅一番,仿佛还能闻见菠萝蜜那特有的果香味。而沿着大路而居的村民家门口都有一条小沟渠,小沟渠里的水潺潺得流着,虽少却也长流。小沟渠上方的泥土往往栽着几株菠萝和芦荟,有几家的菠萝甚至已经快要成熟,开始飘出阵阵沁人的香味,撩动着人们的味蕾。一位老爷爷静静得躺在家门口的竹藤椅上轻摇着蒲扇,仿佛那恼人的燥热感一下就被那蒲扇扇开,只剩一缕清凉。路上时不时得传来孩子们玩闹的嬉笑声,清脆的笑声有如银铃般,让人听后也忍不住轻扬嘴角。湛蓝的天空,点缀着棉花糖般可爱的厚厚的云层,束束暖阳透过茂密的树叶在地上洒出斑斑光影。橘色的小奶猫舔舔爪子上的毛,头一歪,顺势窝在树荫底下小憩,见到摄像头突得醒来,倒也不怯生,只睁着琥珀般的眼睛好奇得看着面前奇怪的东西。我看着眼前的一切,觉得好像忽然明白了胡兰成说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意味。
我不禁觉得,如果这里水资源也充足的话,若说这里便是世外桃源,也不会有人辩驳吧。
(文字:施虞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