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
  • 精准扶贫

    UNIVERSITY OF SANYA
  •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一)
  • 栏目:精准扶贫发布:2017-09-08浏览:
  • 居候村的夏天,比较热闹繁忙。连草丛中的蛐蛐和蝉鸣,还有些不知名的虫子都应和人们急促的步伐,无论白天黑夜,都在哪里叫个不停,多种虫子或是齐声共鸣或是一支独奏,仿佛是一支虫子交响乐团。

    可能是我出自农村的缘故,来到这里,一切总是那么亲切熟悉,在我眼里总是那么的美好。来到居候村,可不要被美景所扰乱心神,忘了初衷,还有老百姓等着我们。夏耕时节,群众白天都在地里干活,由于土地离家较远,同时也为了节省时间,老百姓下地干活都是早出晚归,一日三餐都在地里烧个火,简单随便地热点饭菜吃,我们和群众相遇,大多数情况下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相约相遇在美丽的夜晚。特别是刚来的那几晚,我们期盼早点见到群众,了解情况,群众也想早点见到我们,认识我们,看看省里派来的工作队是啥模样,毕竟“工作队”这个字眼,好像是文革时期特有的专属名词,咋一听,气氛紧张,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在岁数稍大的群众心里,那也是很遥远、藏在记忆深处的事了,对我们来说,此前只是听说过,就没有经历过。此番,以工作队员的身份入驻村子,感觉身上的担子不轻。

    晚上八九点钟,天已经黑了下来,月儿带着点昏黄,从对面的山顶上徐徐升起来,我们开始出动了。在这里没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来”苍茫和担心,多了丝“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宁静和禅意。居候村的夜宁静,不像其他地方的农村,陌生人进村后招来狗吠,这里的村民不养狗,因为这里没有鸡鸣狗盗之徒,村民们特别纯朴,不会干偷鸡摸狗的行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梦想在这里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进入村子后,没有狗叫的嘈杂声,不用担心人身安全,得携带打狗棍随时提防村民家的大黄狗窜出来。据说,不远处另一个村子的驻村工作队员进村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拎着一截打狗棍,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所以,我们进村的时候是放宽一百二十个心去的,轻轻松松。到了民族地方,不懂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就无法开展工作。许多村民听不懂汉语或者仅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汉语,遇到深入的沟通交流,需要村组干部在旁边进行翻译,虽然沟通有点困难,但最终还是把需要了解的情况搞清楚得八九不离十。特别是在进行危旧房改造重建中,因为村民“三不建”习俗,阻力不小,你得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有的时候你还得陪老百姓喝上两杯茶,才能取得工作效果。以前说的是“喝茶争取项目”,现在我们变成了“喝茶赢得群众支持”。当然喝点茶不是目的,喝点茶是为了和群众增进感情,取得群众的支持。老百姓的淳朴、善良、热情、真诚、好客,让我们感到欣慰,宁静的夜里,踏着月色,到农户家中一户户进行调查探访,填问卷,访民情,说着乡土话语,和老百姓共商发展大计。差不多从村民家走出来时,已经午夜了,今夜探访的村子有点远,我们找了辆拖拉机,花了半个小时,送我们回到了住处。

    扶贫工作是艰苦劳累的,毕竟现在不同以往,如果抱着饱食终日的态度,干不出成绩,那将没脸面对群众和领导。我们在这里,没有虚度光阴,随时要思考扶贫工作怎么扶、要及时总结工作进展情况、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进村入户了解民情、要下田入地调查农业种植情况、要和村组干部、群众交心谈心、要撰写文字材料、有的时候还要烧火做饭,等等,有点苦,有点累,皮肤在烈日的焦灼下,也带上了黎族黑。但有群众的期待、单位和领导的关心,我们心里暖暖的,期待一年以后,我们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文字:董雅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