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大型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辐射带动本行业和上下游企业的技能人才培养。目前本市共有110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其中16家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推进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工作;以世赛为引领,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截至目前,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33%。
优化“促匹配”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近年来,本市人力资源市场供需较为活跃,总体上招聘岗位数大于求职人数。在发挥市场自发调节就业作用的同时,本市积极优化就业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招聘求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观念不合理、人岗不匹配的问题,使市场更高效地配置人力资源。
建立健全服务机制
第一,建立需求排摸机制,以劳动力资源调查为入口,定期组织开展排摸,了解求职人员的就业意向、技能水平和服务诉求。第二,建立分类服务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制定了涵盖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见习、创业咨询、就业援助等在内的服务清单,按需定制服务。第三,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长期失业青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实名制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
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聚焦求职招聘需求旺盛的节点,集中开展全市性的招聘服务活动,为求职人员和企业牵线搭桥。大力推进网上常年招聘服务,开发了上海公共招聘网络平台,企业和个人可随时随地进行对接。
推进便民服务举措
积极推进就业领域的全市通办、一网通办改革,进一步打通渠道,将就业政策的操作和业务办理不断向下走、线上走,做到基层能办的不上面办、全市能办的不定点办、网上能办的不现场办,尽可能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还将积极利用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相关业务的全程网办,努力做到服务对象足不出户、“喝着茶动动鼠标”就能把事办了。
此外,本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积极创新理念,着力推进“乐业上海”“海纳百创”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成效。
建设“防失业”的风险防范体系,全力确保就业稳定
当前,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就业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虽然本市就业形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未来预期总体是好的,但面对外部环境变化,需要积极应对、防患未然。
开展全方位就业监测
着力完善网上监测、社区监测和定点监测相结合的多层次就业监测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监测本市就业形势。开展重点企业监测,加密监测频率,完善监测手段,动态掌握企业用工变化。
降本减负将风险化解在源头
为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近年来,本市先后多次降低职工社保缴费费率,通过降低成本促进企业稳定和扩大用工。同时,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对不裁员、少裁员的用人单位给予补贴扶持。2018年,全市有11.79万家用人单位享受补贴,补贴金额达21.36亿元。
制定预警应对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就业风险,根据外部因素变化对就业的传导路径,制定了分级预警、分级响应、分级应对的预案措施,努力做到失业风险有预判,预警指标有监控,应对举措有层次,保障稳定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