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会习惯性反驳他人?
1、自我价值感低
职场里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就会有习惯性反驳他人的行为。假设有同事说:“你的项目怎么做得这么糟?”多数人听完后会感到失落,有些人在失落后会找出问题所在,化作下次项目的经验。
但还有些人则会将对方的负面评论和“我没能力”联系在一起,将别人对某件事的判断和质疑,理解成对自我的否定,随后反驳对方,“你也没好到哪去啊”。
正因为不够自信,自我价值感低,所以他们试图通过反驳来获得优越感,就怕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和弱点。
在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看来,这种行为其实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和痛苦。
2、不愿承担责任
我在工作初期也有过习惯性反驳的坏习惯,被同事诟病了很久。例如同事反馈“这次的活动推广效果不太好”,我会嘟囔着说这都是因为某某外部因素造成的,然后弱化自己在活动推广过程中不够积极的原因。
初入职场的人,总会担心由于自己的错误会降低在领导心目中的好感度,而不愿承担责任。殊不知这其实是很愚蠢的一种做法,不仅获得了相反的效果,还丢失了自我成长的机会。这种做法在职场上屡见不鲜,看似轻松方便,但也不过是一种逃避承担责任的障眼法罢了,结果只会导致自己变成一个原地踏步没有进步的人。
3、认知囿于“红灯思维”
我们公司日常工作讨论有一个原则,即不要反驳。这个原则的设置就是为了避免有些人的“红灯思维”。
所谓的“红灯思维”,作家成甲在《好好学习》这本书里提到,听到建议就排斥、指摘的处事方式称为“红灯思维”。这是一种针对外界提出的不同意见时表现出来的消极处理方式,即将它们阻挡在自己思维之外。
具有“红灯思维”的人,往往不愿意尝试新东西,不愿意做出改变,如此的结果只会是让自己的思想长久被禁锢。在职场,你不可避免会遇到,当一个人提出一个观点或做法的时候,总是会有人立马反驳说:“这样行不通的”、“我们之前没人这么做过”、“预算不够,操作难度也很大”。
这些人习惯性对反对意见“亮红灯”,一旦有“障碍”出现,他们就会产生应激反应,陷入狭隘的认知。如何改掉你的习惯性反驳?
1、在显眼位置贴小标签提醒自己
坏习惯的改正和好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时间,当你意志不够坚定或是在培养新习惯的前期,不如通过一些小便签来提醒自己。
可以在纸条上写上一句自我提醒的话,贴在你的办公桌上、电脑边、家里的化妆镜上,甚至可以设置成你的手机壁纸。总之,让自己每天都能看到这句话,不断做自我暗示。
2、先在口语上把“不”改为“是的”
有句话说得好,“言语会成为行动,行动会成为习惯”。也就是说,改变言语,最终可以改变习惯。
习惯性反驳的人不妨从言语上先做出一些小改变,日常听到同事或领导的评论或指责时,不要急于用“不、不是、怎么会”这样否定或反问的字词,而是换成“是的、没错、你说得对”等。
比如上面提到的事例,当同事说“你的项目怎么做得这么糟?”,你可以尝试这么回答“是的,这次确实效果不好/确实是我做得不够好。”先在言语上停止反驳,或许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和谦虚。
3、培养“绿灯思维”
既然我们说到习惯性反驳的人常常在沟通中囿于“红灯思维”,那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培养“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指的是,当遇到不同意见时,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反驳,而是倾听、接受、思考:它对不对?我是不是可以利用它来帮助自己成长?像很多公司信奉的“头脑风暴”,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绿灯思维”模式。
想要培养这种思维?成甲在《好好学习》中表示,我们需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
在职场里,我们的每一次成长其实都是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在帮我们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4、提高认知水平
李开复曾提出“多读不同意见的书”,而不只是读那些自己同意的、符合自己观点的书,如此一来便可以培养我们多方面看待同一件事情,即便是我们读完后还是坚持自己原来的想法,也可以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
读书能帮我们解决很多职场问题,比如通过阅读职场管理类书籍,你或许会发现自己在管理模式上的缺点和不足,并发现另外一种更有效的模式。
如果这和你的想法产生了冲突,可以尝试去实践对比两种模式的优劣,又或是等下次和别人谈到相关话题的时候拿出来交流、探讨。
总之,通过书籍获取到不同角度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培养自己对反对意见的接受程度。等到下次别人再对你提出不同意见时,你便不会再那么害怕和抗拒,而是能将其视为一种认知的补充工具。你对不同意见的接受程度和处理方式,决定了你能够在职场上走多远多广。你的习惯性反驳,只会让职场沟通变得低效和不悦,使同事们孤立你远离你,也会因此而失去获得启发的机会。
给自己一个机会,让不同的观点成为你成长的进阶石!